教育新闻
学院首页 招生专业 成考简章
自考简章 常见问题 网上报名

给政策 减负担 做扶持 我校推进科技成果“落地开花”

来自:武汉科技大学成教网   2019-07-25    浏览165次

给政策 减负担 做扶持 我校推进科技成果“落地开花”
 
作者:程毓 编辑:新闻中心
 
记者  程毓
 
和往常一样,5月31日,樊希安教授走进自己创办的公司,先到生产车间转一转。这里,几十名工人正在紧张地制作热电芯片。他告诉记者:“上个月接到500万元的订单,现在每天要加班赶工才能完成任务。”
 
在前不久武汉市组织的武科大科技成果转化专场签约会上,我校教授与企业成功签约转化科技成果49项,总金额65.36亿元,创下了湖北省属高校的第一。
 
原来“不敢转、不愿转、不会转”的教授们,现在为何积极性越来越高?倪红卫校长说:“学校给政策、减负担、做扶持,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‘最后一公里’,大力推进科技成果‘落地开花’,让教授获得科技红利、学校获得改革活力、社会获得发展动力。”
 
能给的政策,都给
 
“教授,做好教学和科研是本分,卖专利、办公司那是不务正业。”从事科研工作30多年的吴开明教授,早就有转化科技成果的想法,但是不敢干。
 
抱有他这样想法的,在教授圈里很普遍。
 
根据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、湖北省“科技十条”“新九条”,2017年学校出台了《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若干意见》,鼓励老师们把科技成果“从实验室带入市场”,给教授们吃了“定心丸”。
 
接着,又出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实施细则、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管理办法等文件,从薪岗保障、职称评聘、权益分配等为科技人员在岗或离岗转化科技成果“铺路”。比如,“创业期间署名武汉科技大学的科技成果,包括专利、论文、获奖、项目,都可以计算科研工作量”。
 
吴开明决定,不能再让科技成果“睡大觉”。
 
从事高性能钢铁材料研究的吴开明,其科技成果能够广泛应用于高铁和汽车上,市场前景很大。他带着十多项专利技术,出现在政府和学校组织的路演上,寻找“识货”的企业。
 
经过几次展示遇到了“伯乐”。材谷金带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吴开明团队签约,出资20亿元设立先进材料产业转化基金,成为我校获得的最大一笔成果转化资金。
 
“我们赶上了好政策。”吴开明充满信心地说,“未来打造出百亿、千亿级的产业不再是梦想。”
 
近两年,我校教授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明显提高,技术转让合同数2018年比两年前翻了两倍,达到330多项。
 
能减的负担,都减
 
看着到账的科研经费越来越多,“科研大户”周建安有些不安:“这些都是专利技术的中试经费,支出很大,利润很薄,学校如果还像以前收10%的管理费,那负担就很重了。”
 
让他没想到的是,今年年初,为了进一步鼓励科技成果转化,学校及时修改了横向科研经费实施细则,将管理费的比例大幅下降:项目经费500万元以下、500万元到1000万元、1000万元以上,分阶段收取管理费3%、2%、1%。
 
“要让老师们‘轻装上阵’。”科学技术发展院院长李亚伟说。
 
老师们反映,“钱进来了,花不出去”,拿着票据到财务处报销,经常被拒。财务处也觉得委屈,“我们按照现有的文件规定办事,否则年审挨批。”
 
李亚伟带着部门老师主动寻找相关政策依据,还十多次地广泛征求老师们的意见,出台了“横向经费使用14条”,把符合政策的专家咨询费、业务接待费、车辆维持费等40多项列出“清单”,让老师们理直气壮地使用经费,财务处有章可循地审核报销。
 
看到学校的变化,周建安决定,继续扩大“真空保温专利技术”的应用,“今年力争转化科技成果突破千万元。”
 
科研成果是教授的职务行为,转化利益如何分配?校领导们很开明,“尽可能让利给教授们,鼓励大家科技服务社会。”于是,一个向老师们倾斜的收益分配政策出台了。
 
根据转移转化的方式不同,学校的收益最高不超过15%,85%以上由科技成果人所有。这比国家规定的70%以上,让出来“一大截”。
 
樊希安是第一个受益者。他的3项专利技术经过评估以1040万元作价入股,2017年创办湖北赛格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,其中,樊希安团队占85%、学校占15%。
 
创业后的樊希安很忙,学院减少他的课时量,全年只排了18课时。根据学校的文件,他在岗创业的成果都算作了工作量,2018年达5000多分,考核合格。
 
走进樊希安的企业,温差发电搅拌机、体温发电手表等产品琳琅满目,“现在,每月生产3万片,今年营业额至少上千万元。”
 
2018年我校技术合同金额比两年前翻了4倍,达到8270万元。
 
能帮的事情,都帮
 
教授不是万能的。做企业,既要懂管理,又要会经营,两年前的樊希安就陷入这样的困境,“企业怎么办、怎么管?”
 
学校2017年明确规定,资产经营公司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组织实施单位,为教授们提供“一站式”服务。
 
得知樊希安的困扰,资产经营公司总经理朱孟强找到他:“只要你有转化的想法,其它都交给我们办。”起草合同、修改协议、注册场地、评估资产……为樊希安转化科技成果“全程护航”。科研成果需要中试,学校免费提供中试场地;科研成果要评估,学校支付了评估费。
 
当年11月,公司迎来了第一笔22.8万元的订单。樊希安感激地说:“没有学校的扶持,我不可能做成企业。”
 
在经营企业中,樊希安发现不少新问题。他把企业问题带回学校,有针对性地做科研,再把科研成果带到企业应用。2018年,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A级论文11篇,名列全校第一。
 
樊希安为教授创业蹚出了一条路,也带来了示范效应。目前,我校教师已创办科技公司9家,涉及新材料、新能源、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。
 
作为“见证者”的朱孟强,深有体会地说:“科技成果变成了生产力,教授的价值增值了,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增强了。”
 
2019年3月,我校入选教育部首批“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”。分管科研的刘静副校长表示,学校将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,扮好科技和资本对接的“红娘”、教授团队的“经纪人”、高新科技型企业的“接生婆”,在科技强国战略中积极贡献“武科大力量”。

编辑推荐:


Copyright 2009-2023 武汉科技大学成考 All rights reserved

声明:本站为武汉科技大学成考交流信息网站,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